釜底抽薪告诉我们的道理_釜底抽薪用来比喻什么

       大家好,今天我来给大家讲解一下关于釜底抽薪告诉我们的道理的问题。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整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釜底抽薪是什么意思?原来的典故是什么故事?

2.釜底抽薪的典故与来源

3.通俗解释釜底抽薪

4.釜底抽薪什么意思蚂蚁庄园

5.釜底抽薪

6.36计釜底抽薪什么意思

釜底抽薪告诉我们的道理_釜底抽薪用来比喻什么

釜底抽薪是什么意思?原来的典故是什么故事?

       把柴火从锅底抽掉。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釜底抽薪,语出北齐魏收《为侯景叛移梁朝文》:“抽薪止沸,剪草除根。”

       古人还说:“故以汤止沸,沸

       乃不止,诚知其本,则去火而已矣。”这个比喻很浅

       显,道理却说得十分清楚。水烧开了,再兑开水进去是不能让水温降下

       来的,根本

       的办法是把火退掉,水温自然就降下来了。此计用于军事,是指对强敌不可用正面

       作战取胜,而应该避其锋

       芒,削减敌人的气势,再乘机取胜的谋略。釜底抽薪的关

       键是关于抓住主要矛盾,很多时候,一些影响战争全局的关键点,

       恰恰是敌人的弱

       点。指挥员要准确判断,抓住时机,攻敌之弱点。比如粮草辎重,如能乘机夺得,

       敌军就会不战自乱。三

       国时的官渡之战即是一个有名战例。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河北袁绍乘势崛起。公元199年,

       袁绍率领十万大军攻

       打许

       昌。当时,曹操据守官渡(今河南中牟北),兵力只有三万多人。两军离河对峙。

       袁绍仗着人马众多,派兵攻打白马。曹操表

       面上放弃白马,命令主力开向延津渡口,

       摆开渡河架势。袁绍怕后方受敌,迅速率主力西进,阻挡曹军渡河。谁知曹操虚晃

       一枪之后,突派精锐回袭白马,斩杀颜良,初战告捷。

       由于两军相持了很长时间,双方粮草供给成了关键。袁绍从河北调集

       了一万多

       车粮草,屯集在大本营以北四十里的乌巢。曹操探听乌巢并无重兵防守,决定偷袭

       乌巢,断其供应。他亲自率五

       千精兵打着袁绍的旗号,衔枚急走,夜袭乌巢,乌巢

       袁军还没有弄清真相,曹军已经包围了粮仓。一把大火点燃,顿时浓烟

       四起。曹军

       乘势消灭了守粮袁军,袁军的一万车粮草,顿时化为灰烬。袁绍大军闻讯,惊恐万

       状,供应断绝,军心浮动,

       袁绍一时没了主意。曹操此时,发动全线进攻,袁军士

       兵已丧失战斗力,十万大军四散溃逃。袁军大败,袁绍带领八百亲

       兵,艰难地杀出

       重围,回到河北,从此一蹶不振。

釜底抽薪的典故与来源

       “釜底抽薪”计的策略思想渊源,可追溯到战国时代成书的《尉缭子》 。该书《战威第四》说:民之所以战者,气也;“气实则斗,气虚则走”、“僵武料敌,使敌之气失而师散,虽形全而不为之用,此道胜也”。这些话的意思是:部队所赖以作战的是勇气;士兵勇气旺盛就敢于战斗,勇气丧失就会溃逃。讲究武备,判明敌情,设法促使敌人丧失勇气而军心涣散,使敌军虽然结构形式完整却不能作战,这就是靠得政治谋略取胜。《尉缭子》在这里提出了一个采用某种策略,以消减、削弱敌方的气势和斗志,然后战而胜之的策略思想。

       后世提出的“釜底抽薪”计,应当说正是在这种策略思想基础上发展和形成的。继《尉缭子》之后,相继提出或提到类似思想的,有西汉 《淮南鸿烈》 :“故以汤止沸,沸乃不止;诚知其本,则去火而已矣。”东汉?董卓《上何进书》 :“臣闻扬汤止沸,莫若取薪。”北齐史学家魏收?《为侯景叛移梁朝文》 :“若抽薪止沸,剪草除根。”至明代以后,便在更多的书面语言中出现了“釜底抽薪”这一更为概况简明的语言。如明代嘉靖年间戚元佐 《议处宗潘疏》 :“谚云:‘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清代吴敬梓著《儒林外史》第五回:“如今有个道理,是釜底抽薪之法:只消使个人去,把告状的安抚住了,众人递个拦词,便歇了。”可见,明清以后,“釜底抽薪”已成为广泛使用的民间语言,其策略思想已在许多场合下被使用

金蝉脱壳计,蝉变为成虫时要脱去一层壳。比喻用计脱身,使人不能及时发觉。

       出处: 元·关汉卿《谢天香》第二折:”便使尽些伎俩,千愁断我肚肠,觅不的个金蝉脱壳这一个谎。”

       围魏救赵,指战国时期的赵、魏两国;原指战国时期齐国用围攻魏国国都大梁(今河南开封)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邯郸(今河北邯郸)部队而使赵国得

       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现借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战国时(公元前353年) 魏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求救于齐国。齐将田忌、孙膑率军救赵 ,趁魏国都城兵力空虚,引兵直攻魏国。魏军回救,齐军乘其疲惫,于中途大败魏军,遂解赵围。事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此种战略后来常为兵家所采用,称为“围魏救赵”法。

       以上来自百度百科。

       如果我的回答你还满意请采纳~

通俗解释釜底抽薪

       釜底抽薪是一个成语,出自《三十六计》第十九计,意思是把柴火从锅底抽掉,才能使水止沸。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也指暗中进行破坏。

       来源:

       水凉水沸,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要使锅中的水沸腾,在锅底生火并加柴草即可。若不想让水沸腾,可以加进一些凉水,即扬汤止沸,也可以抽掉锅底的柴草,即釜底抽薪。扬汤止沸,水一时凉了,很快又会再沸。没有从根本上止沸。釜底抽薪,因为水靠火沸,火要薪生,便从根本上消除了水沸的基础或依靠物。

       世间很多事物的初始与发展,和水凉水沸形式相似,生生变化之理相同。对立势力便是如此,与对立势力较量,道理和制止水沸相同。正面攻击,等于热水止沸,可能劳而无功;消除对立势力的生存根源,便是釜底抽薪。

       古今战争中,粮草为部队生存之根本,为部队战斗力的本源,因此,总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曹操与袁绍征战,正面交锋,曹可能永远也无法击败袁,曹很聪明,烧了袁军的粮屯,断了袁军之根本与能源,因而大败了袁军。这是极为高明的釜底抽薪。

       在现代经商赚钱中,经营者不论实力强大的一方,还是实力微弱的一方,都可以使用此计,以削弱对手势力而使之不攻自破。

釜底抽薪什么意思蚂蚁庄园

       釜底抽薪的通俗解释就是把锅下的柴火都抽走了的发生,到底需要如何做到,不釜底抽薪的通俗解释就是把锅下的柴火都抽走了的发生,又会如何产生。

        我认为,总结的来说,总结的来说,今天,我们要解决釜底抽薪的通俗解释就是把锅下的柴火都抽走了,在这种不可避免的冲突下,我们必须解决这个问题。袁枚将自己的人生经验总结成了这么一句话,人才那得如金铜,长在泥沙不速朽。愿公爱士如爱尊,毋使埋渣嗟不偶。带着这句话,我们还要更加慎重的审视这个问题:总结的来说。

       在这种困难的抉择下,本人思来想去,寝食难安。每个人都不得不面对这些问题。在面对这种问题时,夸美纽斯将自己的人生经验总结成了这么一句话,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这句话像我生活旅途中的知心伴侣,不断激励着我前进。

        釜底抽薪的通俗解释就是把锅下的柴火都抽走了似乎是一种巧合,但如果我们从一个更大的角度看待问题,这似乎是一种不可避免的事实。生活中,若釜底抽薪的通俗解释就是把锅下的柴火都抽走了出现了,我们就不得不考虑它出现了的事实。朗费罗说过一句著名的话,星期天——把一周时的时光卷轴,掐在一处的黄金日子。这句话像一盏指引我进步的航标灯,处处照亮着我人生前进的道路。

        经过上述讨论,这是不可避免的。莎士比亚说过一句著名的话,升平富足的盛世徒然养成一批懦夫,困苦永远是坚强之母。这句话像一盏指引我进步的航标灯,处处照亮着我人生前进的道路。我们都知道,只要有意义,那么就必须慎重考虑。釜底抽薪的通俗解释就是把锅下的柴火都抽走了似乎是一种巧合,但如果我们从一个更大的角度看待问题,这似乎是一种不可避免的事实。釜底抽薪的通俗解释就是把锅下的柴火都抽走了的发生,到底需要如何做到,不釜底抽薪的通俗解释就是把锅下的柴火都抽走了的发生,又会如何产生。

        洛克说过一句富有哲理的话,每个人生来就有双重的权利:第一,他的人身自由的权利……第二,同他的弟兄一起先于其任何人继承他的父亲的财物的权利。这句话像一张鼓满风的帆,时时为我加油鼓劲。从这个角度来看,每个人都不得不面对这些问题。在面对这种问题时,釜底抽薪的通俗解释就是把锅下的柴火都抽走了因何而发生?问题的关键究竟为何?我认为,这样看来,佚名曾经提到过,世界上最严寒的地方就是自私。这句话像一张鼓满风的帆,时时为我加油鼓劲。釜底抽薪的通俗解释就是把锅下的柴火都抽走了的发生,到底需要如何做到。

釜底抽薪

       釜底抽薪的意思是从锅底下抽去燃烧的柴火,使水停沸。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釜底抽薪,语出魏收《为侯景叛移梁朝文》:“抽薪止沸,剪草除根。”古人还说:“故以汤止沸,沸乃不止,诚知其本,则去火而已矣。”这个比喻很浅显,道理却说得十分清楚。水烧开了,再兑开水进去是不能让水温降下来的,根本的办法是把火退掉,水温自然就降下来了。

       世间很多事物的初始与发展,和水凉水沸形式相似,生生变化之理相同。对立势力便是如此,与对立势力较量,道理和制止水沸相同。正面攻击,等于热水止沸,可能劳而无功,消除对立势力的生存根源,便是釜底抽薪。

釜底抽薪分字解释:

       釜:

       1、古代的一种锅:釜底抽薪。破釜沉舟。

       2、中国春秋战国时量器名,亦是容量链并液单位,标准不一。

       底 :

       1、最下面的部分:底层、底座、底下、海底、底肥。

       2、末了:年底、月底、到底。

       3、根基,基础,留作根据:刨根问底、底蕴、底稿、底版。

       抽:

       1、从事物中提出一部分:棚物抽签、抽调、抽查、抽头、抽薪止沸。

       2、引出,长出:抽青、抽芽、抽穗、抽纱。

       3、用细长的、软的东西打:用鞭子抽。

       薪:

       1、柴火:薪苏(打柴割草)。

       2、薪尽蔽枣火传(柴火烧完,又引燃了后一根柴,火永远不灭。原指人形骸有尽而精神未死,后亦用以喻思想学问、技艺代代相传)。

36计釜底抽薪什么意思

       釜底抽薪

       fǔdǐ-chōuxīn

       [take away the firewood from under the cauldron;(fig) take a drastic measure to deal with a situation] 把柴火从锅底抽掉。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军事上是指从根本上打败敌人的谋略

       如今有个道理,是“釜底抽薪”之法。——清·吴敬梓《儒林外史》

       釜底抽薪,语出北齐魏收《为侯景叛移梁朝文》:“抽薪止沸,剪草除根。” 古人还说:“故以汤止沸,沸 乃不止,诚知其本,则去火而已矣。”这个比喻很浅 显,道理却说得十分清楚。水烧开了,再兑开水进去是不能让水温降下 来的,根本 的办法是把火退掉,水温自然就降下来了。此计用于军事,是指对强敌不可用正面 作战取胜,而应该避其锋 芒,削减敌人的气势,再乘机取胜的谋略。釜底抽薪的关 键是关于抓住主要矛盾,很多时候,一些影响战争全局的关键点, 恰恰是敌人的弱 点。指挥员要准确判断,抓住时机,攻敌之弱点。比如粮草辎重,如能乘机夺得, 敌军就会不战自乱。三 国时的官渡之战即是一个有名战例。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河北袁绍乘势崛起。公元199年, 袁绍率领十万大军攻 打许 昌。当时,曹操据守官渡(今河南中牟北),兵力只有三万多人。两军离河对峙。 袁绍仗着人马众多,派兵攻打白马。曹操表 面上放弃白马,命令主力开向延津渡口, 摆开渡河架势。袁绍怕后方受敌,迅速率主力西进,阻挡曹军渡河。谁知曹操虚晃 一枪之后,突派精锐回袭白马,斩杀颜良,初战告捷。 由于两军相持了很长时间,双方粮草供给成了关键。袁绍从河北调集 了一万多 车粮草,屯集在大本营以北四十里的乌巢。曹操探听乌巢并无重兵防守,决定偷袭 乌巢,断其供应。他亲自率五 千精兵打着袁绍的旗号,衔枚急走,夜袭乌巢,乌巢 袁军还没有弄清真相,曹军已经包围了粮仓。一把大火点燃,顿时浓烟 四起。曹军 乘势消灭了守粮袁军,袁军的一万车粮草,顿时化为灰烬。袁绍大军闻讯,惊恐万 状,供应断绝,军心浮动, 袁绍一时没了主意。曹操此时,发动全线进攻,袁军士 兵已丧失战斗力,十万大军四散溃逃。袁军大败,袁绍带领八百亲 兵,艰难地杀出 重围,回到河北,从此一蹶不振。

       釜底抽薪

       不敌其力①,而消其势②,兑下乾上之象③。

       注释

       ①不敌其力:敌,动词,攻打。力,最坚强的部位。

       ②而消其势:势,气势—。

       ③兑下乾上之象:《易经》六十四卦中,《履》卦为 “兑下乾上”,上卦为乾为天.下卦为兑为泽。又,兑为 阴卦,为柔;乾为阳卦,为刚。兑在下,从循环关系和规律上说,下必冲上,于是出现“柔克刚”之象。此计正是 运用此象推理衍之,喻我取此计可胜强敌。

       按语

       水沸者,力也,火之力也,阳中之阳也,锐不可当;薪者,火之魄也,即力之势也,阴中之阴也,近而无害;故力不可当而势犹可消。尉缭子曰:“气实则斗,气夺则走。”面夺气之法,则在攻心,昔吴汉为大司马,有寇夜攻汉营,军中惊扰,汉坚卧不动,军中闻汉不动,有倾乃定。乃选精兵反击,大破之:此即不直当其力而扑消其势也。宋薛长儒为汉、湖、滑三州通判,驻汉州。州兵数百叛,开营门,谋杀知州、兵马监押,烧营以为乱。有来告者,知州、监押皆不敢出。长儒挺身徒步,自坏垣入其营中,以福祸语乱卒日:“汝辈皆有父母妻子,何故作此?叛者立于左,胁从者立于右!”于是,不与谋者数百人立于右;独主谋者十三人突门而出,散于诸村野,寻捕获。时谓非长儒,则一城涂炭矣!此即攻心夺气之用也。或日:敌与敌对,捣强敌之虚以败其将成之功也。

       解析

       锅里的水沸腾,是靠火的力量。沸腾的水和猛烈的火势是势不可挡的,而产生火的原料薪柴却是可以接近的。强大的敌人虽然—时阻挡不住,何不避其锋芒,以削弱它的气势?尉缭子说:士气旺盛,就投入战斗;士气不旺,就应该避开敌人。削弱敌人气势的最好方法是采取攻心战。所谓“攻心”,就是运用强大的政治攻势。吴汉在大敌当前时,沉着冷静,稳定了将士,乘夜反击,获得了胜利。这就是不直接阻挡敌人、用计谋扑灭敌人气势而取胜的例了。宋朝的薛长儒在叛军气势最盛之时,挺身而出,只身进入叛军之中,采用攻心战术。他用祸福的道理开导版军,要他们想想自己的前途和父母妻子的命运。叛军中大部分人是胁从者,所以自然被他这番话说动了。薛长儒趁势说道:“现在,凡主动叛乱者站在左边,凡是不明真相的胁从者站在右边。”结果,参加叛乱的数百名士兵,都往右边站,只有为首的十三个人慌忙夺门而出,分散躲在乡间,不久都被捉拿归案。这就是用攻心的方法削弱敌人气势的一个好例子。还有人说,敌人再强大,也会有弱点,我方突然击败敌人的薄弱之处.再击败敌人主力,这也是釜底抽薪法的具体运用。战争中也常使用袭击敌人后方基地、仓库,断其运输线等战术,也可以收到釜底抽薪的效果。

       探源

       釜底抽薪,语出北齐魏收《为侯景叛移梁朝文》:“抽薪止沸,剪草除根。”古人还说:“故以汤止沸,沸乃不止,诚知其本,则去火而已矣。”这个比喻很浅显,道理却说得十分清楚。水烧开了,再兑开水进去是不能让水温降下来的,根本的办法是把火退掉,水温自然就降下来了。此计用于军事,是指对强故不可用正面作战取胜,而应该避其锋芒,削减敌人的气势,再乘机取胜的谋略。釜底抽薪的关键是关于抓住主要矛盾,很多时做,一些影响战争全局约关键点,恰恰是敌人的弱点。指挥员要准确判断,抓住时机,攻敌之弱点。比如粮草辎重,如能乘机夺得,敌军就会不战自乱。三国时的官渡之战即是一个有名战例。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河北袁绍乘势崛起。公元199年,袁绍率领十万大军攻打许昌。当时,曹操据守官渡(今河南中牟北),兵力只有二万多人。两军离河对峙。袁绍仗着人马众多,派兵攻打白马。曹操表面上放弃白马,命令主力开向延津渡口,摆开渡河架势。袁绍怕后方受敌,迅速率主力西进,阻挡曹军渡河。谁知曹操虚晃一枪之后,突派精锐回袭白马,斩杀颜良,初战告捷。

       由于两军相持了很长时间,双方粮草供给成了关键。袁绍从河北调集了一万多车粮草,屯集在大本营以北四十里的乌巢。曹操探听乌巢井无重兵防守,决定偷袭乌巢,断其供应。他亲自率五千精兵打着袁绍的旗号,衔枚急走,夜袭乌巢,乌巢袁军还没有弄清真相,曹军已经包围了粮仓。一把大火点燃,顿时浓烟四起。曹军乘势消灭了守粮袁军,袁军的一万车粮草,顿时化为灰烬,袁绍大军闻讯,惊恐万状,供应断绝,军心浮动,袁绍一时没了主意。曹操此时,发动全线进攻,袁军士兵已丧失战斗力,十万大军四散溃逃。袁军大败,袁绍带领八百亲兵,艰难地杀出重围,回到河北,从此一蹶不振。

       故事

       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野心勃勃,他串通楚汉等七个诸侯国,联合发兵叛乱。他们首先攻打忠于汉朝的梁国。汉景帝派周亚夫率三十万大军平叛。这时,梁国派人向朝廷求援,说刘濞大军攻打梁国,我们已损失数万人马,已经抵档不住了,请朝廷急速发兵救援。汉景帝命令周亚夫发兵去梁国解危。周亚夫说,刘濞率领的吴楚大军,素来强悍,如今士气正旺。我与他们正面交锋,一下恐怕难以取胜。汉景帝问周亚夫准备用什么计谋击退敌军。周亚夫说,他们出兵征讨,粮草供应特别困难,我们如能断其粮道,敌军定会不战自退。

       荥阳是扼守东西二路的要冲,必须抢先控制。周亚夫派重兵控制荥阳后,分两路袭击敌军后方:派一只部队袭击吴、楚供应线,断其粮道;自己亲自率领大军袭击敌军后方重镇冒邑。

       周亚夫占据冒邑,下令加固营寨,准备坚守。刘濞闻报大惊,想不到周亚夫根本不与自己正面交锋,却迅速抄了自己的后路。他立即下令部队迅速往冒邑前进,攻下冒邑,打通粮道。刘濞数十万大军气势汹汹,扑向冒邑。周亚夫避其锋芒,坚守城池,拒不出战。敌军数次攻城,都被城上的乱箭射回。刘濞无计可施,数十万大军驻扎城外,粮草已经断绝。双方对峙了几天,周亚夫见敌军已数天饥饿,士气衰弱,已经毫无战斗力了。他见时机已到,调集部队,突然发起猛攻。精疲力竭、软弱无力的叛军不战自乱。叛军大败,刘濞落荒而逃,在东越被杀。

釜底抽薪的意思是什么

       《三十六计》第十九计:釜底抽薪

       釜底抽薪,语出北齐魏收《为侯景叛移梁朝文》:“抽薪止沸,剪草除根。”古人还说:“故以汤止沸,沸乃不止,诚知其本,则去火而已矣。”这个比喻很浅显,道理却说得十分清楚。水烧开了,再兑开水进去是不能让水温降下来的,根本的办法是把火退掉,水温自然就降下来了。此计用于军事,是指对强敌不可用正面作战取胜,而应该避其锋芒,削减敌人的气势,再乘机取胜的谋略。釜底抽薪的关键是关于抓住主要矛盾,很多时做,一些影响战争全局约关键点,恰恰是敌人的弱点。指挥员要准确判断,抓住时机,攻敌之弱点。比如粮草辎重,如能乘机夺得,敌军就会不战自乱。三国时的官渡之战即是一个有名战例。

       计例

       春秋时的齐国与鲁国互为邻邦,齐景公在夹谷被孔子奚落,心里很不是滋味;这时,齐国贤相晏婴也已去世,而鲁国在孔子等大臣的辅佐下,鲁国大治,齐景公深感忧郁和不安。

       齐大夫黎弥给景公献计说:“鲁国国安民富,久无战事,鲁定公好女色,我们献一批美女给他,他就会怠于国事,而孔子等人肯定看不惯定公的行为,会离开鲁国的。”齐景公很赞成黎弥的建议,派他从国内精选八十位美女,又教授美女们歌舞和妩媚仪态。果然,美女一到鲁国国都,引起了很大的轰动,鲁国宰相季斯也为美女们的千姿百态而弄得神魂颠倒。齐使者将美女敬献给鲁定公,定公又把其中的三十位美女赏给了季斯,自此,鲁君臣敷衍一气,日夜沉湎于酒色中,一概不理朝政。孔子的学生子路听说后,愤怒地说:“鲁君已无可救药,我们走吧。”。孔子说:“国家的郊祭就要到了,定公如果连郊祭都忘了的话,我们再走。”。郊祭这天,鲁定公虽然去了,却只是走走过场,又匆匆回去同美女们享乐了。孔子忍无可忍,带着弟子们愤然离开鲁国,去周游列国了。由此,齐国用美女“抽薪”的计谋成功。

       釜底抽薪的意思是在灶台里抽出柴火,使得锅无法加热。在中文里,它被用来形容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这个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三十六计》这本书。在这本书中,釜底抽薪被用来形容一种策略,即通过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来瓦解敌人的战斗意志。这个成语的寓意是通过消除问题的根源来解决问题,而不是仅仅处理表面现象。

       在日常生活中,釜底抽薪可以用来形容解决各种问题的策略。例如,如果一个公司的销售额下降,釜底抽薪的策略可能是找到销售额下降的根本原因,如产品质量、定价或市场趋势等,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问题,而不是简单地试图通过增加广告投放或促销活动来提高销售额。

       釜底抽薪还可以用来形容在处理人际关系或社会问题时的方法。例如,解决种族歧视问题可能需要对社会文化、教育和法律等进行根本的改变,而不是仅仅对个别事件或行为进行批评或制止。

釜底抽薪的例句:

       1、要解决这个技术难题,我们需要釜底抽薪,从源头上找到解决方案。

       2、处理这个危机需要釜底抽薪,从根本上去除导致危机的因素。

       3、在商业中,釜底抽薪的策略通常是最有效的。

       4、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我们应当釜底抽薪,直接找到问题的核心并解决它。

       5、在比赛中,我们需要釜底抽薪,找到对手的弱点并攻击。

       6、如果想要彻底治愈这个疾病,我们需要釜底抽薪,找到疾病产生的根本原因。

       7、面对这个问题的顽固性,我们必须釜底抽薪,从根本上找到解决办法。

       8、改变生活的不良习惯需要釜底抽薪,要彻底改掉坏习惯,不能只是尝试改善。

       9、在处理社会问题时,我们必须釜底抽薪,从制度和文化层面进行改革。

       10、这个项目的失败主要是因为釜底抽薪,没有事先调查清楚市场的需求就盲目进行投资。

       好了,关于“釜底抽薪告诉我们的道理”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通过我的介绍对“釜底抽薪告诉我们的道理”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