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而好古_信而好古,述而不作的意思

       大家好,很高兴有机会和大家一起探讨信而好古的问题。我将用专业的态度回答每个问题,同时分享一些具体案例和实践经验,希望这能对大家有所启发。

1.述而不作 信而好古 是什么意思

2.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解释 翻译

3.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4.“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这是孔子的谦虚之词吗?

5.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的意思

信而好古_信而好古,述而不作的意思

述而不作 信而好古 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只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自己不随意创作,相信并爱好古代的事物。

       出自:《论语·第七章·述而篇》

       原文: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释义:孔子说:“只是传承古代优秀文化而不作革命,相信而且喜好古代的东西,我私下把自己比做殷初的老彭。”

扩展资料

       在清代文化艺术领域有这么一个现象,即儒家思想中的:“述而不作”,语出《论语·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主要是指要学者阐述前人的成说,自己并不创新。实则是一种学者对於先贤智慧续承的一种谦逊态度,而清代这种现象极为普遍,很多文人受到了这种影响,喜欢把自己的“创作”标注为“仿古”。

       四王作品中很多都题写“仿某某人笔意”,黄山画派的梅清,金陵画派的龚贤,再到令今人认为最有创新性的扬州画派中也随处可见。王原祁在著述的《麓台题画稿》五十二则中,有二十六则是仿黄公望笔意的,仿倪、黄两家的有三则,此外专仿或杂仿荆浩、关仝、董源、巨然、米芾、米友仁、赵令穰、赵孟頫、高克恭、王蒙、倪瓒、吴镇诸家的有一则二则不等。

       百度百科——述而不作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解释 翻译

       词目,信而好古,发音,xìn ér hào gǔ,释义,信:相信;好:爱好。相信并爱好古代的东西。,引用,《大唐狄公案》御珠案-第二章 ...忙欠身答道:“狄老爷乃是知音了,我断不敢忘了我们祖先的旧制。 信而好古 ,吾道不孤啊!”  柯元良累世乡宦... 《汉书》卷二十二·礼乐志 ...到於今称之,况於圣主广被之资,修起旧文,放郑近雅,述而不作, 信而好古 ,於以风示海内,扬名后世,诚非小功小美也”事下公卿,以... 《汉书》卷八十八·儒林传 ...三绝,而为之传。皆因近圣之事,以立先王之教,故曰“述而不作, 信而好古 ”。“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仲尼既没,七十子... 《论语》述而篇 ... 子曰:“述而不作, 信而好古 ,窃比于我老彭。”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 《昭明文选》卷五十七 ...诡时不逢。毛诗曰:因心则友。畏荣好古,薄身厚志。论语,子曰: 信而好古 。世霸虚礼,州壤推风。世霸,谓当世而霸者也。蔡伯喈郭有... 《全后周文》卷二十三   ...于老聃,则师资之义存矣。又《论语》,孔子自称曰:吾述而不作, 信而好古 ,窃比于我老彭。子曰孔圣,而云老贤,比类之义,义将焉在... 《全晋文》卷六十三 ...之义也。六经何尝阙虚静之训、谦冲之诲哉?孔子曰:「述而不作, 信而好古 ,窃比于我老彭。」寻斯旨也,则老彭之道,以笼罩乎圣教之... 《全汉文》卷四十八 ...到於今称之,况於圣主广被之资,修起旧文,放郑近雅,述而不作, 信而好古 ,於以风示海内,扬名后世,诚非小功小美也。(《汉书·礼... 《全唐文》第02部 卷一百九十一 ...  △司法参军杨炯自赞  吾少也贱, 信而好古 。游宦边城,江山劳苦。岁聿云徂,小人怀土。归欤归欤,自... 《全唐文》第02部 卷一百九十二 ...孟之闲,或动静於鱼龙之际。下学而上达,将圣而多能。博而无名, 信而好古 。察殷周之礼乐,损益可知;观杞宋之文章,贤才不足。数年... 《全唐文》第05部 卷四百二十七 ...况今之有人而舍勤乎!太子仆马公,骨鲠端庄则如此,而布和展惠, 信而好古 ,焕乎其有文章,则汲生之所不及明矣。方将搏空直上,高视... 《清史稿》卷四百八十一 列传二百六十八 ...,吾不如朱锡鬯;好学不倦,笃於朋友,吾不如王山史;精心六书, 信而好古 ,吾不如张力臣。至於达而在位,其可称述者,亦多有之,然... 《清史稿》卷四百八十二 列传二百六十九 ...冕,依大戴礼朝事义。祭法幽宗雩祭,郑读为禜,依许氏说文。郑君 信而好古 ,原本先儒,确有依据。凡此释义,补孔之遗阙,皆前人未发... 《论语注疏》卷七·述而第七 ...渐,故以圣人次之。  子曰:“述而不作, 信而好古 ,窃比於我老彭。”包曰:“老彭,殷贤大夫,好述古事。我...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孔子说:“只转述先哲的思想而不创立自己的思想,相信且喜好古人的东西,我私下把自己比做老彭。”

       一、原文:春秋?孔子《论语?述而》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二、分析:

       孔子提出了“述而不作”的原则,这反映了孔子思想上智慧的一面。完全遵从“述而不作”的原则,只将古代好的东西做陈陈相因,而不创立自己的思想。这种思想在汉代以后开始形成古文经学派,“述而不作”的治学方式,对于中国人的思想有一定程度的启发作用。

扩展资料

       一、后世影响

       《论语》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被尊为“五经之輨辖,六艺之喉衿”,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尤其是原始儒家思想的第一手资料。南宋时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为“四书”,使之在儒家经典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元代延祐年间,科举开始以“四书”开科取士。此后一直到清朝末年推行洋务运动,废除科举之前,《论语》一直是学子士人推施奉行的金科玉律。

       二、相关成语

       述而不作[shù ér bù zuò]?

       解释述:阐述前人学说;作:创作。将古人的智慧心得加以陈述并没有加入自己的思想。相信和爱好古时候的东西(信而好古)。 指只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自己不创作。

       出处春秋?孔子《论语·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译文只转述先哲的思想而不创立自己的思想,相信且喜好古人的东西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这是孔子的谦虚之词吗?

       翻译:只是传承古代优秀文化而不作革命,相信而且喜好古代的东西。

       语出《论语·述而》,后面还有一句窃比于我老彭,就是我私下把自己比做殷初的老彭。,这是孔子的言论反映了他主张“维新”而反对“革命”的一贯原则,表达了他只传达古人的智慧心得,而不加入自己的思想。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的意思

       《论语.述而第七》中,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这句话不是谦虚之词,不是客套话,而应该是孔子发自内心的真实想法。

       凡是能够成为经典的东西,凡是圣贤的教诲,都是出于自性,都是从自性中流露出来的,所以才能融会贯通,流传千古,成为永远不变的真理。如果我们能够明心见性,通达自性,那圣贤的那些经典,我们一看就懂了,因为自性都是相通的。

       所以孔子说这句话,并不是客套话,不是装腔作势,故作姿态,而是真情的表露。他所说的那些,都是古圣先贤说过的,只不过是自己复述而已,并不是自己创造的。

       还有老子的《道德经》,也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老子为尹喜所说的五千文,也不是老子发明创造的,而是转述古圣先贤的教诲,他做了一个总结归纳而已。

       另外,佛教的释迦牟尼佛,他也说自己所说的一切佛法都是古佛所说,他没有在古佛所说的上面多加一个字,没有减少一个字,完全是转述古佛所说,他自己什么都没有说。所以他在《金刚经》中就讲,如果谁说佛有所说法,那就等于谤佛。所以说释迦牟尼佛也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因为他也是通达自性的人,所有这些经典,这些圣贤的教诲,都是自性中本具的,都是一样的,所以说他自己什么也没有创造。

       所以说,学习的态度很重要,真正要虚心,要把自己空掉,才能真正吸收古圣先贤的教诲,变成自己的东西,然后在自己的日常生活行为中去落实、去实践、去体验、去证明,才能入到圣贤的境界。到时候我们就会发现,我们和孔子一样,“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孔子为人确实谦虚,但这句确实不是谦虚之词,他是真正了解了事实真相,自己真的没有办法创作,再创作那就成妄语了,就成胡言乱语了,所以只能去转述古圣先贤的教诲。所以说在没证得自性之前,我们没有资格去创作,只有学习的分;即使证得了自性,也不需要创作,所以自始至终,都应该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这才是最好的学习态度。

       现在很多人追求创新,认为创新是本事, 创新是艺术,其实都是脑子里胡思乱想起来的东西。为了创作新的东西,什么都敢说,什么都敢做,圣贤的教诲,他根本都不放在眼里,甚至还诽谤圣贤,觉得自己比圣贤还高,别圣贤还有智慧,这就是不知天高地厚呀。古圣先贤都是述而不作,我们作为一个凡夫,有什么资格去创作?虽然没有证得自性,但这点自知之明,我们还是应该有的。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的意思如下:

       孔子说:“阐述先王之道而不自己创作,相信并且喜好古代典籍,我自以为可以和殷时的贤大夫老彭相比了。”述而不作:述,传述。作,创造。窃:私,私自,私下。老彭:商代思想家、教育家。

       彭祖四代,第一代始彭祖彭铿,烹饪之祖;第二代夏朝伯爵彭寿,政治家、军事家、武术家;第三代彭考,助商灭夏;第四代彭祖老彭,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偶像,也是老子先祖。“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是孔子对自己著作和教学思想的概括。

       孔子喜好古代文献并且加以证信,他能够仔细观察人生百态,深切体悟人情世故,选择民间轶闻中符合人性伦理的部分加以整理。简言之,就是孔子能在继承古代典籍的基础上,将文化思想更好地传承下去。

       每一种思想的兴起,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孔子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远不如《史记》作者司马迁的“穷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传承与变革,始终是一对共同体,百家争鸣的时代,好似一群精神的拓荒者,每人趟出一条路,供世俗的统治者挑选。历史豪无疑问的表明,统治者都选择了外儒内法这条混合路。

名家注解:

       朱熹:“孔子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皆传先王之旧,而未尝有所作也,故其自言如此。盖不惟不敢当作者之圣,而亦不敢显然自附于古之贤人;盖其德愈盛而心愈下,不自知其辞之谦也。然当是时,作者略备,夫子盖集群圣之大成而折衷之。其事虽述,而功则倍于作矣,此又不可不知也。”

       好了,关于“信而好古”的讨论到此结束。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信而好古”,并从我的解答中获得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