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誉参半_毁誉参半是什么意思

       非常感谢大家对毁誉参半问题集合的关注和提问。我会以全面和系统的方式回答每个问题,并为大家提供一些实用的建议和思路。

1.在历史上有哪些毁誉参半的人

2.@逆光.:健全的人格亦正亦邪,丰满的人生毁誉参半是什么意思?

3.毁誉参半同义词

毁誉参半_毁誉参半是什么意思

在历史上有哪些毁誉参半的人

       毁誉参半的大名人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北洋系基本都是,还有蒋介石

       翻开中国历史,便可看到曾国藩那备受争议的地位。他,是一位毁誉参半的近代大名人!同时,他那好与“坏”两头冒尖之为,也是让今人感到好奇与不解的。

       是的,让人好奇与不解的,是地处湖南湘乡大山深处的荷花塘二十四都,即今双峰县的荷叶乡,当年是什么力量,牵引着这偏僻之地的年轻人曾国藩,能走出这万千沟壑,继而影响了他生存的那个近代,也影响了随后近一个世纪的中国?

       这是一个很值得继续探讨、深入审思的历史现象。如今,人们大都有这样一种感觉:只要一谈起曾国藩来,就让人眉飞色舞、感叹万千、一言难尽。其敬佩者居多,叹息者不少,唏嘘者有之。

       因何如此?

       为说明问题,我不妨从如下三点,谈谈自己的一孔之见。

       四十岁前,他是位追求学问见贤思齐的完人

       出生于嘉庆十六年十月十一日,即公元1811年11月26日的曾国藩,六岁开始入家塾发蒙,随后去衡阳唐家私塾、湘乡涟滨书院、省城岳麓书院等地读书,继而又去北京求学。他二十四岁中举,三次京城会试考中赐同进士出身。道光十八年春末,即他二十八岁时,朝考成绩一等第三名,由道光皇帝亲拔,升为一等第二名,改庶吉士,入翰林庶常馆深造。此后,他便扶摇直上了。

       给我们今人难能可贵的教益是,曾国藩即使在实现了多年来中进士、点翰林的夙愿后,仍更加孜孜以求,一刻也不放弃追求更高深、更宽广学问的机会。道光十六年三月,面对恩科会试后再次落榜的曾国藩,不仅无气馁之状,反倒更让他下决心追求《四书》《五经》、写八股文之外更全面的知识。当他在北京借了路费,与昔时好友刘蓉一同乘船回家,途经金陵城书店,发现里面有部《二十三史》时,喜出望外,不惜把从父亲故友那里借来的旅途生活费,加上为此典当的祖父给他的裘皮大衣,花一百两银子,把这一难得的历史典籍买了回家。后来,他在北京琉璃厂大街书店里,瞥见一部《朱子全集》后,顿时两眼放光,又设法花重金买了下来。随即拜唐鉴为师,扑入了对程朱理学的钻研中。为有更多时间求得更多学问,他还改掉了吸烟与酷爱下围棋的习惯。

       更给我们难能可贵的榜样作用是,在因殿试考试优秀而被破格点为翰林后,他能够听取名师唐鉴和倭仁的指导,躬身自省,严格要求自己,克制内心私欲,压抑自身人性中恶的一面,开始了一个从读书人到君子完人的精神升华。

       比如,为了明确修身励志的理念,曾国藩还把自己的名号改为“涤生”。即以“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的决绝心态,来昭示他告别过去、追求崭新境界的决心。

       为了修身,曾国藩为自己订立了著名的修身十二条功课。其中最主要的有五个字,即“诚、敬、静、谨、恒”;核心是一个“诚”字,即不投机取巧,不做苟且之事。他自认不是圣人,“择善而固执之”却是他秉持的修身信念。

       为了加速修身,在京城的曾国藩,每与陈源兖、欧兆熊三人相聚时,话题总是如何修身养性、如何汲取知识、如何适应社会、如何开创未来。久而久之,他们之间也因此感情越来越好。他,自觉修身养性勤克己。在初步掌握《朱子全集》要领后,根据太常寺卿唐鉴老先生指点,曾国藩为自己不仅制定了修身、审己、读书、谨言等的“日课十二项”,同时坚持每天写日记,如实记录自己的所作所为,包括胡思乱想的梦境。在日记中,他自觉勇敢地剖析自己,指出自己在某些方面的严重失误,痛斥自己的缺点与错误。他还因此写了“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样一幅楹联悬挂堂中,以便时时鞭策自己。

       曾国藩一直坚持勇于解剖自己。他的日记内容真正做到了“一日之中,一念之差,一事之失,一言一默,皆笔之于书”。这,以至于我们今天可以从曾国藩的日记里,看到他艳羡友人陈源兖的娇妻美姬、眼红别人得到的大笔外快之类不可对人言的内心隐秘。他的日记确实起到了“虽妄念偶动,必即时克治”的功效。如果说曾国藩有什么过人之处,能够三十年如一日,坚持用蝇头小楷毫不客气地直面自己、鞭挞自己、砥砺自己,这应算他的一着厉害之处!

       曾国藩就是这样,在他四十岁前,不愧是位追求学问、见贤思齐的君子完人。

       四十岁后,他成了带兵镇压太平军的人屠夫

       曾国藩的人生经历,即他四十岁后,随着中国近代史的急剧变化而发生了质的变味。

       咸丰二年(1852),太平天国运动从广西爆发后,迅即席卷湖南、江西、安徽、江浙等地。此时,曾国藩还只是一个二品的吏部侍郎,正在湖南老家为病逝的母亲守孝。由于太平军势力风起云涌,动摇了大清王朝的根基,于是朝廷命其为“团练大臣”。要求他留在湖南组建地方军事力量,也就是团练。团练是八旗兵和绿营兵这两种中央武装以外的地方自卫体系。当时,抵抗太平军的主力,仍是南京东郊的江南大营和扬州城外的江北大营,团练充其量不过是一支辅助性军事力量。

       忠君的曾国藩临危受命后,怀着对“粤匪”即太平军的愤恨,当即在家乡、衡阳等地招兵买马,组织团练即湘勇的严格训练。同时,还应当地军政或土豪劣绅的要求出击,镇压地方上的小股农民起义,严刑拷打支持太平天国的人们,还上岳州、长沙参与进攻太平军。这一开始就遭到了穷苦百姓的普遍痛斥,说曾国藩是“曾剃头”、是杀人不眨眼的“屠夫”!

       再随后,奉皇帝圣旨,曾国藩率领由团练、湘勇组成的湘军,与太平军对阵,杀人如麻,才北取武昌;其后被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施计,久困九江而不得。

       咸丰十年(1860)5月,太平军二破江南大营,南京以东的清朝正规军已经完全被太平军打散了,曾国藩和他的十三万湘军这时候成为了朝廷的救命稻草。6月8日,曾国藩被任命为代理两江总督和钦差大臣,拥有指挥长江下游地区军事的最高权限后,为挽救危急存亡的清王朝,而与太平军浴血奋战着。

       等到太平天国内讧,曾国藩才率湘军好不容易攻克南京,原来太平天国的占领区就成为湘军的收复地。被授予两江总督兼统数省军务的曾国藩,带领湘军将领、要员等,开始了对太平军肆无忌惮的围剿残杀,也大量祸及到无辜的老百姓。

       史料记载,咸丰十一年八月一日,由曾国藩统一指挥,弟弟曾国荃所率湘军攻破安庆城后,断粮半月的陈玉成属下吴定彩所部人马全被杀害,屠城景象惨不忍睹。仅八月七日这一天,死于湘军屠刀下的军人和百姓就有4万3千多人!

       同治三年六月十六日,又是曾国藩的亲弟弟曾国荃,带领湘军攻破太平天国的都城金陵后,又对久困饥饿的太平军、手无缚鸡之力的老百姓,作了惨绝人寰的大屠城。“杀!”凡十二岁以上男子,一个不留!“烧!”为毁灭他们抢掠的罪证,便一把火烧了金陵城。“掠!”除了掠夺财物,还掳掠妇女。凡十岁以上、四十岁以下的妇女,都被糟蹋了。曾国荃纵容部下丧尽天良时,自己在天王府里坐享其成。大金碗,他就收到了四只;玉镯子、银簪子、古玩字画不计其数。手下大将李臣典兽性大发,有时一天之内竟糟蹋妇女五六人。由于纵欲过度,这个27岁的湘军大将,竟一命呜呼。闻讯三弟所带湘军如此不顾廉耻,生怕有人弹劾他弟弟时,曾国藩连忙从安庆赶往金陵。还没进城,他就闻到刺鼻的腐尸臭;刚入城池,又见四处残垣断壁、妇女蓬头垢面、孩童流离失所。他暗暗吃惊,只责备他道:“国荃确有些过分,这样折腾会损坏湘军名声。”

       几十万太平军的被剿杀、无数无辜老百姓失去生命,不能不算到朝廷及曾国藩他们的头上。虽然,皇帝和曾国藩没有直接杀人,可他们都是下令杀人、指挥杀人的关键人。他们就是人间最凶恶的人屠夫!

       终其一生,他成近代史上毁誉参半的大名人

       曾国藩四十岁后,至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归天,即六十二岁前,主要干了三件惊天动地的大事。这便是:平定太平天国,开启洋务运动,处理天津教案。

       这三件大事中,除却开启洋务一桩,其余两者在今天仍褒贬不一。曾国藩带领湘军对太平军的斗争,最终取得胜利,也成就了他的辉煌功名,但其也因“古代中国的最后一人”,使一个腐朽王朝得以苟延残喘而常常被指站在了历史错误的一边,并在百年后一场触及灵魂的运动中被斥为封建地主阶级的代理人、屠杀人民的刽子手。处理天津教案,他是十分违心的。本来,他非常痛恨为非作歹的洋人,可事前慈禧太后有旨,他只得硬着头皮处理了天津教案,从而落下一个卖国贼的名声。而唯有开办洋务,成就了他“近代中国的第一人”的历史地位。他开办了近代中国第一个造船厂,建造了中国第一个军工厂,还推动了中国第一批留学生的派遣。但毕竟是中国走出封闭的自我世界,顺应世界潮流的第一步,这大概是曾氏积一生之思考,临终时最大之宏愿吧。曾国藩为大清王朝身鞠躬尽瘁,耗尽了最后一滴皿,最终成为朝廷认同的“中兴第一汉臣”。

       存在决定意识。曾国藩确系近代史上毁誉参半的最有影响的大名人。这完全是由他的行为所决定的。因为,他前半生是个近乎君子的完人,后半身却因卖力镇压太平军而被牢牢地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虽然,受曾国藩影响的那个时代已过去一个多世纪了,可他那求知、自我完善的“完人”品格,却至今还在影响着后人。虽然,历史没有假设,可循其原有性格轨迹,我们今天仍是可以假设一下的。

       如果说,曾国藩没有四十岁以后的种种行为,完全可以成为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位理学大师;如果说他一直沿着早年的人生道路走下去,完全能够造就“曾国藩”人格;如果说他一如既往地追求文学创作上的进一步发展,也完全可能成为继李白、杜甫、韩愈等人之后的又一位文学巨匠。

       然而,我们不得不正视历史的是,纵观曾国藩的一生,正处于一个封建王朝加速没落的阶段,而西方列强,早已雄踞国门之外。被置于风口浪尖的曾国藩,凭其“忠君”与过人的能力、所为,成就了被称为“古代中国的最后一人”的特殊地位。从某种意义上来看,他一生的悲剧是一种必然。他倾其全力,延缓了一个破败王朝的崩溃,也期望以此减少生灵涂炭,解救芸芸众生,但却未能给一个迷茫的时代找到正确前行的方向,终究难挽颓势,清王朝在他辞世半个世纪后轰然崩塌;他修身养性,慎独中庸,几被称作完人,但被推到天津教案的两难境地后,弱国无外交,也必定落下一个卖国贼的名声,终究无以保全名节。

       曾国藩就是这么一位有优良品格,又有严重缺点的理学家、儒学家、军事家,又是一个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刽子手。他的一生与衰落时期的清王朝息息相关,成为大清王朝苟延残喘的最有力保障。

       曾国藩身后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在曾之后,晚清另一位独撑苦局的淮军统帅李鸿章,亦是曾门弟子。曾国藩的修身齐家治国治军之道还影响了梁启超,影响了袁世凯,影响了黄兴和蔡锷,也同时深深地影响了毛泽东、蒋介石及其他们带领的对垒了近百年的国共两大阵营。跨入21世纪的今天,《曾国藩家书》、《曾国藩日记》等,依然时常名列畅销书的榜单。

       如今回头来看曾国藩,给人的感受是,或许,不是他的显赫战功,不是对他的万里封侯,而是他的点滴思想,而真正影响了中国!

@逆光.:健全的人格亦正亦邪,丰满的人生毁誉参半是什么意思?

       “名将吴起”(1)毁誉参半

       原文

        吴起者,卫人,仕于鲁。齐人伐鲁,鲁人欲以为将,起取齐女为妻,鲁人疑之,起杀妻以求将,大破齐师。

        或谮①之鲁侯曰:“起始事曾参②,母死不奔丧,曾参绝之;今又杀妻以求为君将,起,残忍薄行人也!且以鲁国区区而有胜敌之名,则诸侯图鲁矣。”

        起恐得罪。闻魏文侯贤,乃往归之。文侯问诸李克,李克曰:“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③弗能过也。”于是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

        [注释]

        ①谮:说坏话诬陷别人。

        ②曾参:孔子的学生,著有《大学》《孝经》等,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③司马穰苴:春秋末齐国人,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

       [译文]

        吴起是卫国人,在鲁国任官。齐国攻打鲁国,鲁国想任用吴起为将,但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鲁国对吴起有疑心,吴起便杀了自己的妻子,求得大将,大败齐国军队。

        有人在鲁国国君面前攻击他说:“吴起当初跟从曾参学习,母亲死了也不回去治丧,曾参后来和他断绝了关系;现在他又杀妻来求得您的大将职位,真是一个残忍缺少德行的人!况且,一个小小的鲁国,却有战胜齐国的名气,恐怕各个国家都要忌惮鲁国了。”

        吴起恐怕鲁国治他的罪,又听说魏文侯贤明,于是就前去投奔魏国。魏文侯征求李克的意见,李克说:“吴起这人贪婪好色,不过他用兵作战,却是连齐国的名将司马穰苴也不及他。”于是魏文侯任命吴起为大将,攻打秦国,攻占了五座城。

       原文

        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①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jū)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②,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③矣,是以哭之。”

        [注释]

        ①赢:背,担。

        ②旋踵:调转脚后跟,这里指后退。

        ③所:处所,地方。

        [译文]

        吴起做大将,与最下等的士兵同吃同住,睡觉不铺席子,行军也不骑马,亲自担粮,分担士兵疾苦。有个士兵患了毒疮,吴起为他吸吮毒汁。士兵的母亲听说后却痛哭。有人奇怪地问:“你的儿子是个士兵,而将军亲自为他吸吮毒疮,你为什么还要哭呢?”士兵母亲答道:“你不知道啊!当年吴将军为孩子的父亲吸过毒疮,他父亲英勇作战从不退缩,就战死在敌阵中了。现在吴将军又为我儿子吸毒疮,我不知道我儿又会战死在哪里呀,所以痛哭。”

毁誉参半同义词

       意思是说坏话的和说好话的各占一半。表示对人的评价没有一致的意见。毁誉参半的意思是说:诋毁,批评,反对和赞扬,夸奖,赞誉各占一半。在许多情况下,对于一个人,或一件事的评价,不可能完全是正面评价,也不可能完全是负面评价。往往是有说好的,有说坏的。也有一分为二,评价中即说优点,也说不足的。很多人面对毁誉参半,只喜欢听表扬的意见,听不进批评的意见。这样的人,很难进步。

       毁誉参半——说坏话的和说好话的各占一半。表示对人的评价没有一致的意见。

       近义词:

       毁誉不一——有人说好,有人说坏,说法不一。

       功过相抵——功劳和过错互相抵消。比喻一个人既有功劳又有过错。

       褒贬不一——有人说好有人说坏。表示对人或事物的评价意见不一致。

       好了,关于“毁誉参半”的讨论到此结束。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毁誉参半”,并从我的解答中获得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