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然勒功的意思和造句_燕然勒功成语意思
对于燕然勒功的意思和造句的问题,我有一些经验和见解,同时也了解到一些专业知识。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
1.燕然勒功的介绍
2.燕然勒功的意思解释
3.勒功怎么读
4.燕然勒功典故
燕然勒功的介绍
燕然勒功(读作yān rán lè gōng),成语,典故名,典出《后汉书》卷二十三〈窦融列传·窦宪〉。东汉窦宪破北匈奴,登燕然山,刻石记功。后以“燕然勒功”指把记功文字刻在石上,勒,雕刻;勒功,把记功文字刻在石上,即刻石记功。亦指建立或成就功勋。亦称为“燕然勒石”。燕然勒功的意思解释
“燕然未勒”的意思是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其中的“勒”字的意思是刻石记功。出自北宋词人范仲淹创作的一首词《渔家傲·秋思》,词人用近乎白描的手法,在上片描摹出了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词的下片则抒发边关将士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全词: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文:
眼看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风光自然大不相同。头顶的大雁又飞回南方衡阳去了,一点也没有停留意思。此情此景,不禁又勾起戍边人思乡的情绪。黄昏时分,军中号角催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我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可是,眼下外患未平,功不成名不就,又怎能半途而废。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军营里早已结满寒霜。夜深了,我还不能安睡,为操持军计,我的须发都变白了。戍边人思念亲人,也久久难以成眠,多少次梦里流下眼泪。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宋康定元年(1040年)至庆历三年(1043年)间,词人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这首词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二、赏析
上片着重写景。起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了延州的所在区域。“秋来”,点明了季节。“风景异”,概括地写出了延州秋季和内地大不相同的风光。词人是苏州人,对这个地方的季节变换,远较北人敏感,故用一个“异”字概括,这中间含有惊异之意。
“衡阳雁去无留意”,雁是候鸟,每逢秋季,北方的雁即飞向南方避寒。“无留意”是说这里的雁到了秋季即向南展翅奋飞,毫无留恋之意,反映了这个地区到了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反过来说,这个地区秋天的荒凉景象,尽括在雁“无留意”三字之中,显得笔力遒劲。
下边续写延州傍晚时分的战地景象:“四面边声连角起”,这种声音随着军中的号角声而起,形成了浓厚的悲凉气氛,为下片的抒情蓄势。“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上句写延州周围环境,它处在层层山岭的环抱之中;下句牵挽到对西夏的军事斗争。
“长烟落日”,很容易使读者联想起唐代诗人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四字写出了塞外的壮阔风光。而在“长烟落日”之后,紧缀以“孤城闭”三字,气象便不相同。千嶂、孤城、长烟、落日,这是所见;边声、号角声,这是所闻。
把所见所闻诸现象连缀起来,展现在读者眼前的是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特别值得玩味的是“孤城闭”三字,它隐隐地透露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
宋朝从建立之后,就采取重内轻外政策,对内加紧控制,把禁军分驻全国各地,而在边疆上长期放弃警戒,武备松弛。宝元元年(1038年)西夏元吴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讨伐,而事起仓卒,将不知兵,兵不知战,以致每战辄败。
词人移知延州,到任后,一方面加强军队训练,一方面在延州周围构筑防御工事,始终居于守势,不敢轻易出击,延州局势才暂时稳定下来,就整个形势来说,延州仍处于孤立状态。
所以“孤城闭”三字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军事态势,反映出宋朝守军力量是很薄弱的,作为指挥部所在地的城门,太阳一落就关闭起来,表现了形势的严重性。这一句就为下片的抒情作了铺垫。
百度百科-渔家傲·秋思
勒功怎么读
燕然勒功,释义是:指建立或成就功勋。燕然勒功,又称勒燕然石、勒石记功,是中国古代一种立功扬名的仪式。这个成语来源于东汉时期窦宪在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的杭爱山)上刻石记功的事件。
窦宪是东汉时期的一位著名将领,他在汉明帝时期被任命为车骑将军,负责抵御北匈奴的入侵。在汉和帝时期,窦宪率领汉军和南匈奴军队一起打败了北匈奴,取得了重大胜利。为了纪念这次胜利,窦宪在燕然山刻石记功,表达了他对这场战争胜利的自豪和对国家的忠诚。
燕然勒功这个成语,意为在伟大功绩或成就上刻下名字,以示永垂不朽。它常被用来形容建立或成就功勋,表达人们对功绩的崇敬和赞美。同时,这个成语也表达了人们追求荣誉和名声的心理诉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燕然勒功被视为一种崇高的行为,它不仅是对个人能力的肯定,更是对国家和民族的贡献。许多历史人物都通过建立功勋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和能力,这种追求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积极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象征。
学成语的意义和价值
成语展现了汉语表达巨大而丰富内涵的能力和语义融合能力。往往包涵了一段历史、一个故事、一个典故、道理、哲理,它在历史的演变中自然形成。每一个成语几乎都有它的来历。各朝各代的文化和历史保存在成语之中,这使成语具有各朝各代鲜明的文化特点和时代特色。
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其来源广泛,或为传世经典、或为巨著名作、或为历史故事、或为人们口口相传的俗语,其字里有话,话外有音,蕴含了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堪称中华文化中最为耀眼的一颗明珠,掌握了它,就掌握了汉语的精髓,中华文化的根本。
燕然勒功典故
勒功应读为:[lè,gōng]。引申成语:
燕然勒功,成语,典故名,典出《后汉书》卷二十三〈窦融列传·窦宪〉。东汉窦宪破北匈奴,登燕然山,刻石记功。后以“燕然勒功”指把记功文字刻在石上,勒,雕刻;勒功,把记功文字刻在石上,即刻石记功。亦指建立或成就功勋。亦称为“燕然勒石”。
《封燕然山铭》碑文上记载“上以摅高、文之宿愤,光祖宗之玄灵;下以安固后嗣,恢拓境宇,振大汉之天声”。“燕然勒功”、“勒石燕然”作为重要的典故,成为了后世功臣名将向往的功业巅峰。
勒,雕刻;勒功,把记功文字刻在石上,即刻石记功。燕然勒功指建立或成就功勋。
含有“勒功”的诗句:
1、图像冠云台,勒功照燕然。
2、勒功思比宪,决略暗欺陈。
3、勒功当日事,寂寞更谁论。
4、勒功岱嵩顶,岂但清溪曲。
5、勒功异域鄙班超,归佐熙朝作申甫。
6、放意不妨娱绿野,勒功何必同燕然。
7、勒功纪燕然,椎鼓归汉阙。
“勒功”结尾的诗句:
1、众愿其难阻,明君早勒功。
2、笔阵有前敌,一战可勒功。
3、早年史册书名节,晚岁燕然妙勒功。
“勒功”在中间的诗句:
1、试问勒功依日月,何如占象动星辰。
2、海国未疆崖石老,待谁来此勒功名。
3、佗年勒功处,无使后燕然。
4、灯窗磨岁月,竹帛勒功名。
燕然勒功典故如下:窦宪自知忤怒太后,恐难保全,于是请求出击匈奴,以赎死罪。当时匈奴分南北两部,南匈奴亲汉,北匈奴反汉。正好南匈奴请求汉朝出兵讨伐北匈奴。朝廷便任命窦宪为车骑将军,佩金印紫绶,比照司空规格配备属员,以执金吾耿秉为副,发北军五校、黎阳、雍营、缘边十二郡骑士,及羌胡兵出塞。
第二年,窦宪与耿秉各率四千骑、南匈奴左谷蠡王师子率万骑从朔方鸡鹿塞出兵;南单于屯屠河率领万余骑从满夷谷出兵;度辽将军邓鸿和边境地区归附朝廷的羌胡八千骑、左贤王安国万骑从翩阳塞出兵。三路大军在涿邪山会师。敌众溃散,单于逃走。窦宪整军追击,直到私渠比鞮海。窦宪、耿秉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
燕然勒功造句
1、中国男子体操代表团在比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他们胜券在握,只待燕然勒功!
2、他为国鞠躬尽瘁,燕然勒功,经他锲而不舍的努力,国家终于恢复治安,他真是死而后已啊,但他死后被人陷害,马革裹尸,真可惜。
3、男子汉应当要有燕然勒功的志气。
好了,关于“燕然勒功的意思和造句”的讨论到此结束。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燕然勒功的意思和造句”,并从我的解答中获得一些启示。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