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而不作_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什么意思

       如果您对述而不作感兴趣,那么我可以提供一些关于它的背景和特点的信息,以及一些相关的资源和建议。

1.????????

2.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的意思

3.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什么意思

4.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是什么意思?

述而不作_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什么意思

????????

       述而篇第七

       7.1? 子曰: “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

        注释

        ▲述:讲解,阐述,继承。

        ▲作:创作,创造。

        ▲信:并非盲目相信,而是有甄别和抉择的信。《八佾篇》3.9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征”即证明,验证之意。

        ▲窃:私,私自,私下。

        ▲老彭:人名,但究竟指谁,学术界说法不一。有说是殷商时代一位“好述古事”的“贤大夫”;有说是老子和彭祖两个人;有说是殷商时代的彭祖。

        ?译文

        ?孔子说:“阐述古人的道理而不是自己创作,相信而且喜好先贤文化,我私下把自己比做老彭。”

        学而思

        本章言孔子的学问来源于古代先贤和人民的集体智慧,下章言孔子的学习方法(默而识之)、学习态度(学而不厌)以及学习目的(诲人不倦),7.3章则是说孔子教学中的忧虑。

        《礼记·学记》曰:“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孔子的“述而不作”实际上是述中有作,温故而能知新。

        参读:

        《子张篇》19.22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述而篇》7.20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述而篇》7.28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知识扩展

        《礼记·中庸》:“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祖述”是效法;仿效;阐述;发扬。“宪章”是遵从,效法。发扬尧舜之道,效法周文王、周武王之制。)

        北宋·张载《横渠语录》:“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的意思

       意思是:转述先哲的思想而不创立自己的思想,相信且喜好古人的东西,我私下把自己比做李耳和彭祖。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述而篇》,选自《论语》第七章。

       这是孔子的一种治学方式,及完全遵从“述而不作”的原则,只将古代好的东西做陈陈相因,而不创立自己的思想。

       《述而篇》是学者们在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时引述较多的篇章之一,共包含六方面的内容,提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态度,孔子对仁德等重要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释,以及孔子的其他思想主张。

扩展资料

       孔子说自己“述而不作”,只是自谦的说法而已,孔子也并非真的只是述而不作,他这么说,只是表现出了自己对于传统文化及历史经验的重视,这也是他做学问的态度。

       孔子一生致力于古籍的整理,也正因如此,他才有机会接触到博大深邃的古代理论。他从中汲取到了前人留下的经验和教训,并对他们的智慧作出了全面总结。不仅如此,在向先贤们学习的时候,他还产生了许多新的感悟,提出了许多深刻而独到的见解。

       我国古时的文化源远流长,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不管是政治学说,还是社会理论,乃至人生哲学都不乏深刻的洞见。这是先贤们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宝库。

       常言道,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只有尊重自己的历史和传统文化,才能继往开来。

       孔子曾在《八佾》中说过:“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周礼汲取了夏礼和殷礼的长处,并在夏礼和殷礼的基础上经过演化和发展,而变得更为完善。这就是从历史中汲取的经验,孔子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反复强调传统的重要跬。

       关于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孔子提出了两点建议:首先,要珍惜并乐于学习,这是学习的态度问题。学问之道,关键就在于是否愿意虚心受教。其次,则对所学应当有着发自内心的喜爱,也就是孔子所说的“信而好古”。

       一个人只有真心喜欢先人的智慧,才能领略到先贤之学的精妙。而且,古人的智慧之所以能够长久流传下来,就足以证明这种智慧是真正的精华。

       百度百科--论语·述而篇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什么意思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的意思如下:

       孔子说:“阐述先王之道而不自己创作,相信并且喜好古代典籍,我自以为可以和殷时的贤大夫老彭相比了。”述而不作:述,传述。作,创造。窃:私,私自,私下。老彭:商代思想家、教育家。

       彭祖四代,第一代始彭祖彭铿,烹饪之祖;第二代夏朝伯爵彭寿,政治家、军事家、武术家;第三代彭考,助商灭夏;第四代彭祖老彭,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偶像,也是老子先祖。“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是孔子对自己著作和教学思想的概括。

       孔子喜好古代文献并且加以证信,他能够仔细观察人生百态,深切体悟人情世故,选择民间轶闻中符合人性伦理的部分加以整理。简言之,就是孔子能在继承古代典籍的基础上,将文化思想更好地传承下去。

       每一种思想的兴起,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孔子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远不如《史记》作者司马迁的“穷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传承与变革,始终是一对共同体,百家争鸣的时代,好似一群精神的拓荒者,每人趟出一条路,供世俗的统治者挑选。历史豪无疑问的表明,统治者都选择了外儒内法这条混合路。

名家注解:

       朱熹:“孔子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皆传先王之旧,而未尝有所作也,故其自言如此。盖不惟不敢当作者之圣,而亦不敢显然自附于古之贤人;盖其德愈盛而心愈下,不自知其辞之谦也。然当是时,作者略备,夫子盖集群圣之大成而折衷之。其事虽述,而功则倍于作矣,此又不可不知也。”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只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自己不随意创作,相信并爱好古代的事物。

       出处:春秋孔子弟子《论语·第七章·述而篇》:“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译文:孔子说:“只是传承古代优秀文化而不作革命,相信而且喜好古代的东西,我私下把自己比做殷初的老彭。”

       注释:

       述,传述。作,创造。

       窃:私,私自,私下。

       老彭:人名,但究竟指谁,学术界说法不一。有的说是殷商时代一位“好述古事”的“贤大夫”;有的说是老子和彭祖两个人,有的说是殷商时代的彭祖。

文化内涵

       事实上,孔子并非只讲述不写作,他删诗书、定礼乐、系易辞、作春秋,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古代文化遗产,但是,孔子在“作”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一个态度,即对古人、古事经过认真考查后,只进行客观的叙述,不加入自己的褒贬色彩,这就是“述而不作”的具体含义。

       至于“信而好古”,既指孔子对于古代文化的态度,也表明他对于古代文化的情感,所以在本篇第二十章中,孔子进一步强调:“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的东西,勤奋敏捷地去求得知识罢了。”

       孔子一方面否定了别人对自己“生而知之”的错误评价,另一方面指出了求知的正确态度,对于自己喜欢的知识,要勤奋敏捷、孜孜以求。

       孔子只是复述而不创作,他复述的是天地自然的规律,而不是自己创立的学说和思想。信而好古就是说他坚信而且热爱比他还要古老的上古的圣人们传下来的教导。

       这是当代儒佛大家李炳南老居士的著作。李炳南老居士将佛法的修学体悟融入《论语》,帮助世人重新认识儒家经典,走出了两千多年来对夫子的狭隘理解,应该更符合夫子之本来面目。

扩展资料

       原文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译文

       孔子说:“只复述而不篡改,相信古人云而且保护古人遗留下来的奇谈怪论,我把自己私下比做老彭。”

       在这一章里,孔子提出了“述而不作”的原则,这反映了孔子思想上保守的一面。完全遵从“述而不作”的原则,那么对古代的东西只能陈陈相因,就不再会有思想的创新和发展。这种思想在汉代以后开始形成古文经学派,“述而不作”的治学方式,对于中国人的思想有一定程度的局限作用。

       百度百科——述而

       百度百科——论语讲要: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今天关于“述而不作”的讲解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这个主题,并从我的回答中找到需要的信息。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